樂府詩
原文:
出東門,不顧歸,來入門,悵欲悲。(顧:回頭看,此引申為不願意。悵:失意。)
盎中無斗儲,還視架上無懸衣。(盎:容量大,開口小的儲藏器具。懸:掛。)
拔劍東門去,舍中兒母牽衣啼:「他家但願富貴,賤妾與君共餔糜。(餔:ㄅㄨ,吃。糜:濃粥。)
共餔糜,上用倉浪天故,下為黃口小兒。
今時清廉,難犯教言,君復自愛莫為非。今時清廉,難犯教言,君復自愛莫為非!」(難:副詞,不容易。復:返、還。)
「行!吾去為遲!」
「平慎行,望君歸……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
解釋:
出東門,不顧歸,來入門,悵欲悲。(出了東門,不願回來。進了家門,心裡悲哀。)
盎中無斗儲,還視架上無懸衣。(盎裡沒有糧食能存放,環顧衣架沒有衣服掛著。)
拔劍東門去,舍中兒母牽衣啼:「他家但願富貴,賤妾與君共餔糜。(我拔出長劍準備去東門,家裡的孩子和妻子牽著我的衣服在哭,哭著說:「別人家盼望著富貴,我只要與你吃粥就心滿意足了。)
共餔糜,上用倉浪天故,下為黃口小兒。(一起吃粥吧,想想上面有老天爺,下面有沒長大的孩子。)
今時清廉,難犯教言,君復自愛莫為非。今時清廉,難犯教言,君復自愛莫為非!」(現在政治清明,不容易消遙法外,你恢復自愛不要犯事啊。)
「行!吾去為遲!」(走了!我再不去就來不及了!)
「平慎行,望君歸……」(你要小心謹慎,我會等著你回來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
心得:
其實這首東門行,有蠻多版本的說法,尤其結尾的部分不論字句還是結局,皆眾說紛紜。
我並非專業的學者,憑藉著字典和上下文的文意推理來理解故事,若有疏漏不足之處,請各位先進哂之即可。
若單純來欣賞故事內容,內容描述著貧困家庭的悲劇。
由丈夫去了「東門」始,提劍再去「東門」結。
可以合理猜測「東門」應該熱鬧繁華,引得丈夫心裡嫉妒、哀怨,
對比自己家裡的情況,反而更加的不滿,從而興起了犯罪的念頭。
詩中丈夫回家沒多久就拔劍要出門,妻子一看卻知道丈夫要出門幹壞事,可以推理這丈夫平時已經不滿貧困許久。
可憐的是在舊時代中,女性是沒有什麼地位可言,妻子先說之以情,再說之以理,皆未能改變丈夫的決心,最後只能認了丈夫的行為,期盼著丈夫能夠安全回家。
此處既凸顯了女人的無奈之處,亦用了溫柔敦厚的筆法,再次驗證妻子盼的是安全回家的丈夫,而不是富貴。
其中讓我懷疑之處是「今時清廉,難犯教言」
若是政治清明,自然會歌舞昇平,那麼詩人當下為什麼要特別描寫這一戶人家的情形呢?
樂府詩多為民歌,民歌反映的是社會現實,那麼詩中因窮困而逼人犯罪的情形應該不是特例,
於是我猜測此句話應當是女子的勸阻之言,而非當時之現實。
根據這首詩來反思現在的社會現實,似乎普羅大眾目前也是有一樣的情形。
現實的人們功利取向明顯,部分人士為了錢財從推銷騙術、說謊、詐騙……數不生數。
也難怪老子期盼的結繩記事、雞犬相聞卻不相往來的社會是多麼可愛了。